“喝奶茶吗?”如今已成为许多人日常社交的一部分,无论是上班族还是年轻人,奶茶的香甜口感总让人难以抗拒。然而,在这杯诱人饮品的背后,却可能隐藏着不少健康隐患。近日,“带这些字眼的奶茶尽量别点”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广泛讨论。中国食药安全促进会对此高度关注,呼吁广大消费者主动了解奶茶配料构成与营养成分,学会阅读食品标签,辨别植脂末、厚乳、基底乳等常见原料的健康差异,并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合理选择饮品品类与控制摄入频次,以实现美味与健康的平衡。
我们在点奶茶时,常常会看到“轻乳”“厚乳”“厚椰乳”等标识,这些名称背后究竟有何区别?事实上,许多消费者对此并不了解。据专家介绍,常见的奶茶原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奶精(植脂末):
多为糖和油的组合,摄入过多易导致体重超标或肥胖,部分产品还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不利。
基底乳:
名称虽吸引人,但乳成分可能仅占3%~5%,蛋白质和钙含量极低,脂肪含量却是牛奶的5~8倍。
厚乳:
本应是浓缩牛奶,但市面常见的是调制厚乳,添加了炼乳、淡奶油、糖和乳化剂,风味虽浓,糖和脂肪含量也更高。
厚椰乳:
与乳制品无关,靠高脂肪带来醇厚口感,热量较高,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中国食药安全促进会提醒,点奶茶时应尽量避免选择使用奶精、基底乳、厚乳等原料的品类。
那么,奶茶是否都是“科技与狠活”?消费者又该如何辨别?专家表示,并非所有食品添加剂都有害,符合国家标准使用的添加剂是安全的,但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则可能危害健康。他建议通过以下方式识别问题奶茶:
预包装奶茶应清晰标注配料表等信息,消费者可通过配料表判断是否含过多添加剂。
自然浅棕色或米色、质地均匀的奶茶更可靠,颜色过于鲜艳或分层明显的需警惕。
优质奶茶应具奶香和茶香,过甜或有异味可能意味着甜味剂超标或原料质量不佳。
如果实在想喝奶茶,专家建议采取以下方式减少健康风险:
选择真奶制作的奶茶,优先选标注“鲜奶、无奶精”的品牌产品;
小料尽量选择水果块、燕麦、烧仙草等天然食材,少选波霸、椰纤果等加工食物;
优先选择无糖或少糖选项;
喝奶茶后适当减少主食和油脂摄入,控制总热量;
增加运动量,通过快走、慢跑、游泳等方式消耗多余热量。
中国食药安全促进会建议,奶茶虽口感诱人、风味多样,但消费者应树立健康饮食观念,理性选择饮品类型、控制饮用频率与单次摄入量;同时呼吁相关企业与商家严格遵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范原料采购与使用流程,杜绝虚假宣传与违规添加,共同推动行业透明化、标准化发展,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与公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