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大会现场丨问道创新药未来,三千新药人金鸡湖畔“同写议”
2025-08-053

崛起的中国新药,正在走出前所未有的加速度。
一方面,2024年,中国发现的新药物分子数量首次超越美国和欧洲,由本土药企研发、处于活跃状态的创新药累计超过3500个,跃居全球首位。
另一方面,百济神州的BTK抑制剂、传奇生物的CAR-T疗法、康方生物的PD-1/VEGF双抗等不同领域创新药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表现出超越MNC竞品的实力。随之而来的,是跨国药企纷纷豪掷千金到中国“扫货”。
可与此同时,当前也暗含转型阵痛:工程化创新红利能持续多久?医药行业“一带一路”如何走通?AI技术怎样才能真正革新制药?……概言之,下一个十年的中国新药之路要走向何方?
7月25日,带着这些深刻的时代命题,由中国食药安全促进会指导的同写意“T20+大会”正式开幕。
本次大会邀请科学家和创新药公司董事长等三百位分享嘉宾,用二十余场主题会议,与三千名业界同仁直面机遇与挑战。
程增江
中国食药安全促进会副会长,同写意创始人/董事长
汇集一线一流,领航中国新药,赋能创新发展。今天,T20+大会在这里盛大开幕,探讨中国医药创新未来之路!这是同写意连续第六年在金鸡湖畔举办这一主题大会。希望接下来的两天会议能真正让大家收获满满,期待我们明年T20大会再相见!
医药健康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国家各有关部门都在积极研究和探索从生物医药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支持创新药产业发展的政策。
T细胞是调控抗体产生、杀死肿瘤细胞、清除病毒主要细胞。胸腺是T细胞发生器,胸腺功能衰退+疾病状态形成“外周免疫耗竭”和“中枢免疫耗竭”死循环。疾病防治本质上就是重塑预存免疫力防止疾病发生或将疾病治愈。
人类基因组还存在许多有待发现、作为药物应用的靶点,借助人工智能工具,我们可以提高核酸药物的靶点发现、设计的效果。用好人工智能工具,将为中国的原始创新带来持续不断的动力。
百济神州研发战略,包括:聚焦重点疾病领域,打造深厚且有影响力的管线;高效执行,快速达到概念验证阶段以实现价值最大化;尽早启动联合治疗方案, 赢得先机;只将最具变革性的药物推进至后期临床开发。
提高药物研发生产效率的关键,在于找道自身独特的长板和战略,培养管线格局。从MNC视角来看,药物的商业价值比药物的个数更重要。中国医药创新的未来,需要更多的差异化和核心竞争力。
聂再清
清华大学国强教授、AIR首席研究员
水木分子首席科学家
AI Agents for Biomedicine2025年是智能体爆发的一年,生物医药智能体必将引发生命科学研究的新范式。通用大模型对生物模态数据的理解尚且不足。生物医药多模态大模型还依赖人类“老法师”和AI 强强联手,通过基于专家经验的强化学习 ,逐步打造Autopilot 生物医药智能体,既实现AI 的高通量阅读和数据处理的融会贯通能力,也最大化人类专家的经验和直觉。
2023年,中国创新管线license-in数量首次超过license-out数量。头部跨国正从中国引进各种创新资产。多家本土Biotech被跨国公司收购,其核心管道和技术吸引了跨国公司的兴趣。
PD-1/VEGF和PD1/IL2双抗是下一代IO核心战略方向,成为BD大热门。预计下一代ADC将接棒BD出海。代谢领域MNC新进入者多,预计BD可能性较大。免疫与炎症方面,新一代生物学靶点、工程学技术是BD重点。
Andreas Penk
EBT联合创始人、CEO
前辉瑞生物制药(PBG)中国区总经理
Opening the Biopharma Silk Road to EuropeEarly Access Programs are extremely complex to implement and require deep knowledge of the regulatory and access landscape in the respective countries. EBT has developed a unique approach for innovative Chinese biomedical enterprises, allowing access to the European market without upfront investment, establishing a cash flow from Europe which can be leveraged for further investment.
2025年7月针对创新药的科创板五套标准出现明确“开闸”信号,创新药企业A股直接融资渠道再次畅通,科创板深化改革措施对始终坚守硬科技创新的企业是积极的信号。同时,截至7月15日港股交表数量已达200余家,港股IPO也已进入新一轮窗口期,我们期待在产业基本面、资金基本面都经历了过去三年内的洗礼之后,未来的港股会给更多创新药企更加确定的阶段性支撑。
施道红
FTA中国区执行董事,TOP创新区研究院发起人
大企业有近45%-65%为开放式创新。小型研发团队的成功不仅需要空间,还需要一个加速业绩的平台——灵活的设施、动态的运营和当地的行业资源。
程增江(主持):同写意创始人、董事长
吴晓滨:百济神州全球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杨 青:药明康德联席CEO
朱 义:百利天恒创始人、董事长
谢 炘:中国生物制药执行董事、资深副总裁
张连山:恒瑞医药董事、执行副总裁
肖 治:国投招商生命科学团队联席负责人
? 虽然全球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但生物医药领域有一些确定的趋势,例如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药物监管标准、科学技术等。
? 公司的属性要求产品追求利润,但药物立项离不开对临床痛点的洞察,而不能光看市场热门与否。
? 某种程度说,凡是热点,皆已过时。很多时候药企追求热点,最终都不会赶上热点。
? 真正的创新注定有很多牺牲。做成First-in-class/Best-in-class的概率非常低,不过从整个生态来看,大部分失败案例都值得被记住。
? Biotech跟MNC的交易是否是“卖青苗”,需要看标的。有的授权转让只涉及个别资产,而有的买卖是基于整个平台、股权,后一种更得谨慎对待。
? BD能获取发展资金,但Biotech应避免短视思维,将自己一味局限在早期开发,从而放弃长期开发的潜在增量。
? 药企的能力不同,发展路径也不同。目前中国已经不是二元论的环境,每种药企都应根据阶段,找到自身长板。
圆桌对话2:中国Biopharma:创新进阶与商业化突破曹 进(主持):国仟医疗合伙人、医药行业资深顾问
朱 迅: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创始理事长
盛泽林:泽璟生物创始人、董事长
罗永庆:云顶新耀CEO
周 辉:天士力董事长,华润三九副总裁
? 创新药作为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一个领域,资本之所以愿意进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钱潜在的高回报。
? 中国的创新药公司普遍尚未从成本中心转向利润中心,体现出来就是面临商业化困境,这点光靠产业内部无法解决。
? 产品力是第一驱动力。不把产品商业化问题考虑在内,研发立项很可能事倍功半。
? 创新药BD是价值重估的指标,而不是中国医药产业最终可持续生态的必备条件。
? 中国市场的特殊之处之一,在于需要以量取胜,是“量”的市场,而非“价”的市场。
? 国产创新药健康发展、持续繁荣必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创新药产品在中国市场上赚到钱,二是中国创新药在世界上赚到钱。
夏明德(主持):英诺湖医药创始人、董事长/CEO
孙勇奎: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原力生命科学董事长
朱忠远:映恩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陈志宏:同润生物总裁、CEO
纪晓辉:科望医药联合创始人、董事会主席/CEO
王俊峰:君联资本联席首席投资官/董事总经理
? 纵观美国创新药生态,想要获得快速发展,离不开资金、人才、监管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实际上这也今天中国医药产业成果涌现的基础。
? 包括ADC在内,基于工程师、成本等资源红利,许多中国制药领域都可能成为下一波创新爆发的高地。
? DeepSeek有两个属性尤为突出,一个是普适性,另一个是颠覆性,照此比对,基因工程可以说很是契合。
? 当DeepSeek成为评价基准,需要厘清背后逻辑。与其说做成一个新药是DeepSeek,不如将DeepSeek看作一种人才资源的组织方式,在此基础上,能够有持续的差异化新药问世。
? 当一个大的机会来临时,多次下注有助于分散风险。对于投资机构,重要的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圆桌对话4:中国创新药崛起下的跨国药企外部创新策略包 骏(主持):普米斯生物首席商务官
丁伟波:Biogen渤健亚太区总裁
黄丹洁:拜耳处方药事业部副总裁、中国合作创新中心负责人
沈 蓉:辉瑞炎症与免疫领域搜寻与评估及中国本土项目负责人
Jenny YANG:诺和诺德亚太区外部创新和对外合作负责人
? 中国创新药崛起为跨国药企提供了更多选择,受专利悬崖威胁,跨国药企亟需更多创新来源。
? 跨国药企虽然体量巨大,但也会有聚焦侧重。具备差异化长板的Biotech更有可能被相中。
? 对于代谢疾病等慢性病治疗成熟领域,尤其需要寻找新的突破靶点,而跨国公司的研发策略与BD策略相统一。
? MNC总部与中国区布局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在BD方面,往往对接中国在地团队能够更好地对接、推进流程。
? Biotech跟MNC的合作并不是一锤子买卖,双方都还得取长补短,共同推进的开发。
圆桌对话5:中美关系动态变化环境下中国医药创新的国际策略王 晨(主持):深蓝观主编
张 丹: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谱新生物联合创始人、联席董事长
蔡学钧:上海医药集团、上海生物医药创新前沿中心首席科学官
杜 涛:埃格林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理事长
何 宁:方达律师事务所(生命科学/医药业务)合伙人
? 当前的国际关系变化,虽然会带来短暂的波折,但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创新药的研发逻辑。
? 资本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长期难以阻挡。中国创新药项目的交易并不会因为美国一国的打压而中断出海。
? 中国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创新力量。2024年全球创新药BD交易中,三分之一来自中国。2025年趋势仍会延续。
? 对本土Biotech来说,出海有谋求生存的考量。站在MNC视角,专利悬崖的压力也刺激交易。
? 中国的临床资源丰富,本可以成为强项,但创新临床转化仍是非常突出的问题,这背后跟教育有关。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